麦起源于亚洲西部,在西亚和西南亚一带至今还广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与普通小麦亲缘关系密切的节节麦。在肥沃新月地带,特别是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周围地区,是栽培二粒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早被驯化之地。以色列西北部、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麦的起源地。普通小麦的出现晚于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通常认为起源于里海的西南部。关于小麦的演化有多种学说,但传统观点是:野生一粒小麦(染色体组AA)经驯化演变为栽培一粒小麦(AA)。野生一粒小麦与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染色体组BB)发生天然杂交,其杂种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后产生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组AABB),再经驯化演变为栽培二粒小麦(AABB)。栽培二粒小麦再演化成为其他四倍体组小麦。野生二粒小麦与节节麦(染色体组DD)发生天然杂交,其杂种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后,产生了普通小麦组小麦(AABBDD)。考古学研究表明,小麦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对其祖先植物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万年以上。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干小穗、干子粒、炭化麦粒以及麦穗、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其后,小麦即从西亚、中东一带西向传入欧洲和非洲,东向传入印度、阿富汗、中国。中国的小麦则由黄河中游向外传播,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至南、北美洲;18世纪,小麦才传到大洋洲。1955年在中国安徽省亳县钓鱼台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炭化小麦种子。殷墟出土的甲骨有“告麦”的文字记载,说明小麦很早已是河南北部的主要栽培作物。《诗经·周颂·思文》中已有小麦、大麦的记载,说明西周时黄河中下游已遍栽小麦。近年中国发现西藏高原存在麦穗于早期自行断节的普通小麦原始类型散生于普通麦田;新疆伊犁河谷分布有大片的节节麦原始群落,而黄河中游地区早就有节节麦散生于麦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