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口废杂铜主要来自美、日、德、俄,其中美国高居榜首,而美国对废杂铜的管理又有严格的规定。以美国的分类标准作为典型加以介绍。
美国通常把含Cu量大于99%的铜材叫做1号铜,1号铜可以直接重熔和使用,不要求进一步加工;把铜含量最低为94.5%的铜叫2号铜,这种废杂铜在以金属铜的形态使用之前,通常一定要重熔。其它常见的分类等级还包括加铅黄铜、黄铜与低锌黄铜、弹壳黄铜、汽车散热片、高铜黄铜(红色黄铜),以及应用十分广泛的高速切削黄铜,其车屑直接再生,以同成分合金的形式用于重新加工黄铜产品。对制造厂家而言,其主要优点就是大幅度降低净金属消耗的成本。废杂铜也用于生产铜的化学制品,但不易获得定量数据。
铜是一种过渡元素,化学符号Cu,英文copper,原子序数29。纯铜是柔软的金属,表面刚切开时为红橙色带金属光泽,单质呈紫红色。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因此在电缆和电气、电子元件是最常用的材料,也可用作建筑材料,可以组成众多种合金。铜合金机械性能优异,电阻率很低,其中最重要的数青铜和黄铜。此外,铜也是耐用的金属,可以多次回收而无损其机械性能。
铜矿石的分类及属性:
炼铜的原料是铜矿石。铜矿石可分为三类:
⑴硫化矿,如黄铜矿(CuFeS₂)、斑铜矿(Cu5FeS₄)和辉铜矿(Cu₂S)等。
⑵氧化矿,如赤铜矿(Cu₂O)、孔雀石[Cu₂(OH)₂CO₃]、蓝铜矿[2CuCO₃·Cu(OH)₂]、硅孔雀石(CuSiO₃·2H₂O)等。
⑶自然铜。铜矿石中铜的含量在1%左右(0.5%~3%)的便有开采价值,因为采用浮选法可以把矿石中一部分脉石等杂质除去,而得到含铜量较高(8%~35%)的精矿砂。
废杂铜资源产生地点废杂铜的产生地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废铜资源主要产生于民间,六十年代,由于国家铜资源紧张,民用产品几乎没有铜制品,因此,民间几乎不产生废铜资源,之后一直到八十年代,废铜主要来源于工矿企业。从目前看,国内产生的废铜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1 )有色金属加工企业产生的废料:有色金属加工企业产生的废铜有纯铜废料和铜合金废料,如切头切尾、浇冒口、边角料、废次材、含铜的灰渣等。有色金属加工企业产生的铜废料在计划经济时期属于国家统一调拨的物资,市场经济之后,这部分废料一般都由企业自己回收利用,重新加入生产过程,也有一部分流入社会,主要是低档次的废料和含有色金属的灰渣。
( 2 )消费领域产生的废铜资源:该领域产生的废铜数量庞大,是再生铜工业的主要资源,产生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工业领域、工矿企业。该领域产生的废铜主要包括加工余料、屑末、废次材(废品)、废机器零件、废电气设施等。随着加工制造技术的进展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消费领域产生的废有色金属中的加工余料(边角屑末)的数量在逐年降低,而含有色金属的报废设备、仪器、废电子元器件、废电气设施的数量和品种逐年增加,而且是未来废有色金属的主要资源。
( 3 )社会上产生的废有色金属: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上产生的废铜数量不断增加,如废电线、废家用电器等。( 4 )进口的废有色金属:由于我国是铜的消费大国,铜资源严重不足,国内产生的废铜资源有限,因此我国每年都大量进口废铜,弥补资源的不足。进口废铜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比较纯净的废铜或铜合金,海关将其称为六类废料;另外一部分叫做以回收铜为主的废电机、电线和废旧五金,为七类。据海关统计数字表明, 2003 年全国进口含铜废料 306 多万吨,含铜量大约在 60—70 万吨。
( 5 )国防、军工产生的废有色金属:此类废料主要是弹壳、废通讯电子设备、废电器设施和从退役的汽车、飞机、舰艇和其它军事设施中拆解的废有色金属零部件。